【新时代教师风采】乡村学校有“痴”人——记澧县复兴镇中学教师龚德平
不恋“官帽”,重拾教鞭
龚德平老师出生于教育家庭,是标准的教二代,初中毕业时,在父亲的殷殷期许中,以全校中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报考了中等师范学校,从此将自己的人生交付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中师毕业,回到自己的家乡复兴镇,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教师青黄不接,科班出身的中师生自然成了“香馍馍”。龚老师参加工作仅仅两年,便任命为万金小学校长,成了十多个民办教师的小头目。村小校长官小事繁,一路走来, 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那时,农村学生辍学严重,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白天上课,晚上劝学,将滴滴汗水洒在了三尺讲台,洒在了田间小道。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课后辅导任务重,龚校长便利用课余为学生补上汉语拼音,交给他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除了辅导学生,还要辅导老师。龚校长忙里偷闲地为学校民办教师开班授课。除此之外,还要集资筹款,尽其所能地改善办学条件。在龚校长的苦心经营下,万金小学逆袭成为复兴西北边陲的名牌村小,龚校长也赢得了好校长、好老师的群众口碑。凡事都难两全,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龚校长忽略了农村妻子的感受,曾经的山势海盟终究抵不过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2001年暑假,年轻的妻子出走,留下刚满7岁的女儿......当他把女儿交到老父母手里时,堂堂七尺男儿竟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父亲宽慰地说:“好男儿流汗流血不流泪,大不了从头再来,你没有错!”知子莫如父,父亲的片言只语,增强了龚德平对生活、工作的勇气,离婚后的他反而一身轻松地投入到工作中。
2002年,龚德平出任又兴完小校长,一干又是八年。又兴完小是复兴镇最后撤并的一所村小,龚校长自然获得了“末代校长”的“美誉”。当时,凡撤并村小校长都进行了照顾性安排,“末代校长”龚德平也不例外。此时,“调入中学担任文体卫专干,分管全镇文体卫工作”的调令摆在了龚德平的案头。拿着调令,龚德平犹豫了:正值四十二岁的盛年,从一线退居二线混日子,可能还真不适应。“德平,教书去”,老父亲的一句话坚定了龚德平老师重拾教鞭、教书育人的决心。就这样,他婉辞中学领导的工作安排,重新回归课堂,站到了讲台上。退休村小校长余学白啧啧称赞道:“当了二十年村小校长,捡起粉笔教初三,真不简单呀!”。是的,一个人如果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简单的事情就会变得复杂;反之,如果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复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显然,龚老师选择了后者,年届五十三岁,仍快乐地奋战在初三毕业班教学第一线。
不负盛年,勇挑重担
岁月匆匆,逝者如斯。龚德平老师从村小来到中学,一晃又是十一年,曾经师范时的田径名将(曾获省400米短跑冠军),如今也头发斑白,青春不再,好在身板硬朗,再苦再累的工作还能挺得住。当初重拾教鞭回归课堂时,任教学科随他挑选,他没有避重就轻,而是将九年级语文教学与班主任两副重担扛在肩上。当别人问他何苦时,他总是笑着说:“我要用行动证明,老牌师范生还行”。开弓没有回头箭,直到今天,龚老师仍奋战在毕业班教学第一线,成为引领毕业班工作团队的“老山羊”。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龚德平老师初到中学时,为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坚持跟班听课,熟悉中学语文教学流程与方法。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他总是反复钻研教材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高标准、严要求地抓好备课环节,把功夫下在课前准备上。课堂上,龚老师似乎找到了释放自己才华的舞台,声如洪钟,激情飞扬,收放自如地引领学生徜徉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中,学生都说听龚老师的语文课蛮有味。其实,上好一堂语文课的背后,龚老师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作为一名老师,仅仅上好课还是不够的,功夫在课外。龚老师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有计划地分类辅导。辅导贵在坚持,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也没有耽误对学生的辅导,或亲自给学生递送检测试卷,或网上布置课后作业,或利用视频检查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的付出总有回报,赵涵宇、龚春滔……一个个普通的学生,经过龚老师的用心“雕琢”,顺利地跨进了澧县一中的大门。
当老师就要当班主任,龚德平老师便当仁不让地当上了毕业班班主任。别看龚老师外表粗犷硬朗,可内心温润如玉,有颗爱生如子的菩萨心肠。担任班主任,对学生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冬天学生要喝热茶,他不厌其烦地为学生提壶烧水;学生头疼脑热,他亲自护送学生看病就医。2018年冬天的一个晚上,龚老师刚刚上床准备入睡,寝管员打来电话,告知班上的胡燕同学感冒发烧,咳嗽不止。放下手机,龚老师毫不犹豫地穿上衣服,背着学生踏着积雪到复兴卫生院就诊。学生打点滴,老师便守在床边,直到学生退烧后,一颗揪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老师,久而久之,大家习惯称龚老师为“龚嗲”。一声“龚嗲”,龚老师便听得合不拢嘴。在一声声“龚嗲”的叫声中,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得到了改善和升华。正因为如此,龚老师当班主任,班风正,学风好,师生关系融洽,成为复兴镇中学资深班主任。
不慕城区,坚守乡村
掐指算来,龚德平老师参加工作足足三十三年。这些年来,好多同事相继调入县城,可龚老师始终心如止水,坚守乡村教育。其实,龚教师也有大把调入城区的机会,可他一次也没有上心。他与上届教育局长同姓同名,换上别人早攀上了家门,可他见到局长只是礼节性地打打招呼。用他的话来说,同姓同名不同命,巴结别人没啥意思。即便如此,学校教师也都开玩笑地称他为“龚局长”。早在2011年,九澧实验学校招聘教师,校长亲自打电话相邀,他也没有动心。2017年,澧州实验学校落成,大量招聘教师,凡有二十年教龄的中师生来者不拒,可龚老师再次放弃了进城的机会。面对人们的疑惑,他曾多次坦露心迹:城区虽然好,但乡村教育也要人坚守,我是土生土长的复兴人,理当为父老乡亲们服务。朴实无华的语气里,饱含的是一个乡村老师对乡村教育的热爱之情,对家乡人民的热爱之情。是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乡村教育“痴”人龚德平老师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荣誉,龚老师戒骄戒躁,依旧坚守三尽讲台,尽职尽责,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愿好人一生平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