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支粉笔到“智慧校园”—— 一所乡村小学的十年飞跃
“6·26”国际禁毒日前夕,武陵区丹洲乡中心小学“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禁毒宣传活动如期进行。活动邀请了部分家长志愿者进校参与。许辉就是家长中的一位。活动之后,他参观校园,被宣传栏里的“丹小二维码时代”吸引,拿出手机挨个扫码一探究竟。
丹小的宣传栏
一校一码、一班一码、一室一码(大队部、教研室、劳动实践基地、广播站等),还有一师一码,每位老师的随笔、课件等扫码即可见。许辉感叹:“80后”的自己经历的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而今孩子们的课堂已升级到“智能版”。
这所乡村小学的变化,老校长郑立华见证并亲历。今年即将退休的他2005年调入丹洲乡中心小学,那时校舍是2栋预制板红砖房,操场的跑道是煤渣铺的。
学校面貌的改观从2010年开始。
“短短几年间,新建起了用于教学的行知楼,做办公室和教职工宿舍的静雅居,食堂、活动室等多种功能兼用的美雅堂。校舍都是混凝土结构,更安全更牢固。学校还有了乡村少年宫、塑胶跑道、体育文化墙、拾趣角……”硬件的变化肉眼可见,软实力的提升,郑立华说,用“飞跃”概括不为过。
十年前,学校着手信息化建设,全员参加培训。从校长岗位卸任的郑立华为打破老教师的观望状态,带头学习:“不与时俱进,就会与社会脱节,就会被淘汰,借助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乡村孩子能享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不断深入,老师们尝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甜头。比如以前手工刻板印试卷,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后来建起了题库,引入一体机操作,2分钟便能打印出一个班级的试卷。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老师们有了更多的精力研究教法、陪伴学生。
2016年,“丹小1+3网络联校”为校园信息化建设开辟新路径,尝试建立以丹洲乡中心小学为主校,丹洲太平小学、丹洲坪湖小学、丹洲泽远小学3所村小为分校的网络联校模式。在当时,分校美术、音乐艺术类学科教师不足,中心校则每周定时向分校推送专递课堂,网络联校实现中心校与分校同步授课、资源共享。
丹洲乡坪湖小学学生在线同步上网络联校的课
学校还利用网络联校的智能导播系统、直播系统、课件实时录制系统,让室内定点直播与户外移动直播互联互动。“做智慧家长”系列讲座、开学典礼、庆“六一”文艺汇演等德育活动均采用“1+N”网络直播模式,兄弟学校和家长朋友可同步收听收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依托平台直播课程,丹洲乡中心小学学生实现“居家不停学”。
丹小的录播教室
龙丽君曾经是丹洲乡中心小学的学生,5年前师范院校毕业选择回母校任教。她参加了“国培计划”培训,在区级赛课中拿下一等奖,所执教的课程入选“部级优课”。她说,学校给年轻老师搭建学习提升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职业理想投身乡村教育,与一群积极向上的老师为伍,干劲十足。这一点有数据为证:学校在岗教师38人,平均年龄38岁。
作为班主任,龙丽君欣喜地发现,近年来返乡的家长越来越多,留守孩子越来越少。她带的班级有31个孩子,留守孩子不到10人。去年,学校成为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示范学校,在全国近120所家校共育试点学校中,丹洲乡中心小学是全省唯一一所亲子实践活动完成率和专题讲座观看率超过80%的学校。
“生活即教育”,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与农村小学的特点相融合,丹洲乡中心小学形成了以“好生活好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两年前的春天,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探索劳动实践教育,孩子们享受到玩泥巴和劳动收获的乐趣。
时下,校园西侧3亩多的“稼穑园”里,荷花露出尖尖角,鳝鱼和泥鳅在小池塘间穿梭,除了有当季的蔬菜,还有黄桃、柰李等10多种果树。“校园装有59个摄像头,操场、教室、劳动基地全覆盖,这是学校的标配,看看我们的自选动作,来扫扫这棵树上的二维码,观视频了解我们金丹洲柑橘的前世今生……”校长陈晓宾指着一棵今年即将挂果的柑橘苗说道。
田间课堂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