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应该怎么陪伴孩子?
开篇的话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近联合发布我国第三本心理健康蓝皮书,书中公布了《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报告指出,家庭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住校、父母外出工作这样缺少父母照顾与陪伴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等问题。报告显示,孤独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总体上有四成左右的青少年有时或经常感到缺少伙伴、被冷落或与别人是隔绝的。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怎么陪伴孩子?在澧县有一群人,他们在长达10余年的时间里,开展对该县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并在实务探索中,创造性地开展具有“集体意义”的“手拉手”活动,最终总结出“陪伴式”心理辅导这一具有原创意义的范式。
前不久,这个团队以“开展‘陪伴式’心理辅导 当好学生心理‘保健医’”为主题,对全县的中小学校长、骨干心理老师进行培训。这其中,有来自一线心理老师的陪伴辅导案例,有来自基层学校校长的家校陪伴实践经验,也有探索深耕这一领域的心理专家作重点解读,记者对这次培训的精华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能让更多家长、老师得到启发。
□常德日报记者 姜美蓉
湖南省心理学特级教师杨铮传教授是“陪伴式”心理辅导技术的创造者,揭示了“陪伴式”的具体范式,接受采访时,他介绍了“陪伴式”心理辅导的源起。
2010年,由杨铮传领衔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入驻澧县励志家园,给一群具有创伤经历的特殊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当时,这群孩子的发展心理问题和健康心理问题互相交织,为了解决他们寻求心理辅导的时空问题,解决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不便主动切入的现实难题,又要尽快产生最大化的辅导效果,我们从心理咨询学的教科书中走出来,立足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技术的‘内核’,吸收创伤叙事、认知ABC、焦点短期以及积极心理学的精华,创造性地开展具有‘集体意义’的‘手拉手’活动。”
经过10多年的探索、积淀,根据经验总结出“陪伴式”心理辅导技术具有三种范式,分别是“扮亲人”的亲情陪伴、强化积极情绪和发展陪伴、叙事(故事)倾听的健康陪伴。
杨铮传认为,这些范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操作性,学校里的老师和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以及社会爱心公益人士,只要具有助人者的特质,都可以对孩子进行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陪伴式”心理辅导。
案例分享
一个神奇的心理辅导故事
“这个案例,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陪伴式’心理辅导的神奇之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两个老师的事,它需要全体老师的重视和参与。”
来自澧县澧州翊武学校的英语老师杨丽,讲述了她亲历的这个故事:
2016年9月,又迎来了新的开学季。在众多的新生中,虎头虎脑的小平(化名)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歇斯底里地哭闹,上课听讲不认真,有时会在课堂上突然大叫。
有一天快放学了,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抄写作业,而他却在玩。老师想侧面催促他一下,就说:“没完成作业的同学放学后要留下来哟。”他一听,哭着把全班同学的座位都给推翻后,还不解气,又拿衣袖把黑板报也擦了,老师拦都拦不住。
这一幕被来接他放学的奶奶看见了,奶奶很生气,让小平跟老师道歉,小平不肯,奶奶接下来的动作让大家都惊呆了,她直接抓着小平的头去撞墙。
后来,我们了解到,小平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平时比较溺爱孙子,而奶奶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2016年11月初,我参加了澧县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员培训班,当时有个念头就是想帮助小平。在现场答疑环节,我提出了这个个案,授课的杨铮传教授引导大家讨论,有的学员说“有暴力倾向”,有的学员说“有心理问题”。杨教授分析认为,可能是爱的缺失,导致孩子比较压抑,内心爱的需求不能满足,再加上奶奶的打骂教育带来的恐惧需要释放,才会总出现大哭大叫、大闹不止。
杨教授当场支招,要与奶奶交流,解决“动不动就打”的教养方式;多亲近这个孩子,找到机会表扬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讲100个道理也比不过一个拥抱,下次孩子哭的时候,就静静地拥抱他!”他的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决定试试看。
回到学校后,我主动与其亲近,下课后经常拉着他的手与他谈心,只要发现他的闪光点就夸奖他,发现他有不开心的事就抱抱他,在他情绪失控时轻声安慰他。我慢慢发现,小平其实是个很愿意表达的孩子,他很喜欢我,也很信任我,于是我和他一起拉勾约定:上课时有什么事要先举手,等老师同意后再说,课堂上不能大喊大叫,要做个尊重他人的小朋友。
没过几天,小平又哭着跑过来说他心爱的玩具不见了。我抱了抱他说:“孩子,你真的进步很大,东西不见了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大哭了,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过了一段时间,其他老师向我反映,他现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多了,基本上再也没有出现大喊大叫等影响课堂的行为了。
看到小平一点点地进步,我的内心非常开心,也有小小的成就感。同时我也真正感受到,心理健康辅导有时真的能够改变一个孩子,甚至影响其一生。
专家解析
心理辅导并不神秘
针对这个简单又神奇的故事,杨铮传有着一针见血的精彩点评:“不要把心理辅导看得很神秘,这就是一起成功的心理辅导,杨丽老师把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常态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去了!”他进一步介绍这其中蕴含的诸多心理辅导原理和方法:比如促使家长配合,能优化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接纳、拥抱这个孩子能深度共情、建立良好的关系;赞美孩子的优点是阳性强化(法),强化他好的行为;聊他开心的事情贯穿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能放大他的积极情绪、增强他的心理能量。
采访中,杨铮传详细解析了这起案例中的“五招”技术:
1.你要大胆地告诉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这个孩子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也不是暴力行为,是对父母依恋、内心孤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对监护人家庭教育适应不良的表现,是对学校教育正向期待的表现,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的情绪失控,现实刺激一消失,他就会平静。
2.学校要与监护人交流,关键是解决奶奶的专制教养方式,爷爷也不能溺爱,家庭要有民主气氛,要联系孩子父母,多打电话回家,传递对孩子关心、关爱的情感。
3.对这个孩子的心理辅导,不需要到心理咨询室去,要在常态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因为他的年龄小,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讲道理没有用,要生活化,做到润物细无声。
4.班主任、科任教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现孩子哭,要“视而不见”,不批评他,哭就让他哭一会儿,让其内心的恐惧等情绪释放些。然后走到他的身边搂搂他,等哭声小了点就拍着他的背说“好乖,好乖”,等他的哭声停下来,再引导他说出哭的原因。
5.要打着“灯笼火把”寻找、发现他的长处、优点,及时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赞美;抽点时间亲近他,分享“你这两天最开心的事情”。在他的心目中老师就是权威,“被老师看见”“被老师亲近”“被老师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会改变他的心灵图式,让他产生积极心理情绪和行为。
一位老师的“陪伴式”心理辅导札记
陈悦,澧县澧阳镇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当了20年班主任的她,连续14年兼职做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对她来说,对学生开展“陪伴式”心理辅导是她工作的日常,一个个孩子从她的生命里经过,她的生命里也多了些温暖的记忆。
下面是她的讲述:
这些年来,我在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陪伴式”心理辅导,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把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变得像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将“陪伴式”心理辅导做到了生活化、常态化。
根据具体情况,我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有时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有时是一个老师,有时又变身为一个母亲,有时又成了他们的朋友。
对我来说,心理辅导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时在课间,有时在课堂上,有时在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时在教室、办公室,有时在走廊上、校道上,甚至来去学校的路上。辅导方式也很丰富,有面对面的交流,有电话里的沟通,有微信或QQ上的聊天。
这些年,在我的用心陪伴下,一个个学生或戒掉网瘾,或抛下自卑,或走出了社交恐惧,或解除亲子冲突给他们带来的身心伤害。
源源,一个九年级的男生,阳光帅气。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自己压力很大,上课总集中不了注意力,快中考了,不知道咋办?经过交流我才知道,他的父亲在农历腊月廿八那天突然去世,母亲承受不住打击,被舅舅接去深圳,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一直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他一个人孤零零租住在外面,小小年纪独自承受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和中考来临的重重压力。我决定好好陪伴他,有空就听他倾诉,陪他流泪,同他散步,像朋友一样理解他,像母亲一样陪伴他。与此同时,我跟他的班主任沟通,希望班主任能更多地关注源源,填补他突然失去的父爱。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孩子的情绪稳定了,我知道他也熬过来了,因为灿烂的笑容又重新绽放在他帅气的脸上。
轩轩,他性格多疑敌对、喜欢控制别人,跟同学关系紧张。有一个同学因为受不了被他控制只好转学了。他虚荣、好表现、喜欢撒谎,常常撒谎腿疼,成功骗他父母背了他一个多月。甚至有几次,他居然用我的微信头像骗取他父亲的钱。我没有责怪他,还当着他的面,电话告知他父亲不要因为这件事打骂他,我相信这个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藏着某种更深层的原因。由于我的理解和宽容,他痛哭流涕地说出了他小学在外面读书的故事,他说小学时经常有同学在小巷子里辱骂他,甚至对他拳打脚踢,他父亲对他太过严厉,而且他察觉到父母关系紧张。于是我时时关注他,多给他提供在班上做事的机会,只要他有一点点好的表现,我就会适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现在的他越来越有礼貌,越来越真诚踏实,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同学也越来越接纳他了。
洁洁,她有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父亲,她也不记得母亲长啥样。洁洁的情绪不稳定,虽然大多数时候看起来阳光开朗,但她画的画里,没有自己,没有家人,只有别人的楼房、别人的家。有一段时间,她天天把手机带到学校,我问她为什么明知故犯、屡禁屡犯,她流着眼泪说,她不带手机就不舒服。于是,我表达了对她的理解,然后跟她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难题?从此,她只要忍不住把手机带到学校,就会不好意思地请我帮她收好,慢慢地,她的心门向我敞开。
开展“陪伴式”心理辅导,需要智慧,但更需要的是,帮助孩子的一颗爱心;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有时候也感觉到很累,但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想到与孩子们的共同成长,我心欢喜。
(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家校陪伴”,看看这个学校做了啥?
“家校陪伴”是指学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陪伴式”心理辅导,而且要贯穿到常态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学校要开展家庭教育亲子活动,引导家长智慧地陪伴孩子。
“家校协同陪伴”的过程,既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澧县黄桥小学校长赵冰清分享了学校多维度开展家长亲子陪伴活动的一些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建立家长委员会
为更有效地为家长提供教育服务,开展亲子陪伴,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在家长学校的协调和安排下,家长参与一些学校活动,定期和校长对话交流,参与学校一些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有了这个渠道,学校能够及时把有关情况告诉给学生家长,并且收集到广大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召开家长会
学校每个学期都要分年级、分批次召开家长会。校长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二级心理咨询师,会以“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家长”“新时代,我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等为主题开展讲座,和家长沟通如何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开展家长沙龙
组织了由老教师、班主任、学科骨干、亲子教育公益组织成员、优秀家教家长等为成员的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者队伍,能够适应和满足不同家长的多元化家教需求。通过家长沙龙,老师和家长交流沟通学生在家在校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实地家访
针对孩子和家长的特殊情况开展家访工作,要求每一个老师每个学期要走进班级里的特殊家庭,了解这些家庭孩子的情况并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同时定期开好小规模的家长会。
坚持“蓝信封活动”
“蓝信封活动”是一种另类的“家”的陪伴,即参与的孩子每个月与志愿者大学生通信,孩子们在信中告知自己的一些情况,吐露一些心声,志愿者会回信,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大学生活,让孩子们多一些爱的陪伴。这样的活动该校已连续开展两年,第一届有64名学生参加,第二届有74名学生参加。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