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常德在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
答:常德市作为全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之一,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高位统筹、高点谋划、高效推进,重点突出“五个导向”:
一是突出党委政府办学导向,改革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成立市、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教育领导体制。由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加强对区县市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修订《对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细则》,明确禁止以中、高考升学率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动县级党委政府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深入开展教育履职评价,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以及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教育履职评价机制,出台了一系列重教政策,实施了一批重大教育工程,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全面落实,切实履行教育职责。近三年,我市每年教育总投入超过100亿元;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对我市农村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给予高度肯定并亲笔批示;《人民日报》以《“尚学之城”好上学》为题对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今年省政府对市州政府教育履职首次考核中,我市受到高度好评。
二是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改革学校评价。构建“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学校增量评价机制和“五育并举”评价体系,出台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市直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和《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处理实施细则》等,为学校评价提供有力依据。开展市直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试点,市六中“五育评价改革”经验被《湖南教育》专版重点推介。临澧县采取捆绑增值性评价方式,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质量评价,促进城乡互补、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其经验被《湖南教育》推介。安乡县科学推进幼小有效衔接,其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头版推介。桃源县职业中专实施德育评价改革、破解德育难题的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推介。
三是突出德才兼备导向,改革教师评价。出台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制定中小学教师从教十条禁令和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修订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出台资深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淡化学历和论文要求,加大教育教学能力权重。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激励机制,每年组织师德标兵、乡村红烛、优秀教师、优秀校(园)长评选,每两年开展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表彰,每三年组织市级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换届,极大激发了队伍活力,涌现出了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故事老师”麻小娟、桃源县剪市镇中学“沅水童声”创办者郭云兵等一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
四是突出全面发展导向,改革学生评价。出台《常德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将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评价体系,将体育成绩以40分计入中考总分(2023年中考体育科目将以100分计入总分)。我市学校美育改革工作被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给予高度好评。石门县“足球育人”经验被省委副书记朱国贤、副省长何报翔批示肯定,劳动育人经验被《湖南日报》推介。全面推进中小学招生入学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双减”落地,武陵区第一小学探索构建学生评价“星·未来”智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受到了社会、家长的高度好评,作业管理经验被教育部新闻办推介。
五是突出人岗相适导向,改革用人评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常德市关于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措施》,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入开展“唯文凭”“唯帽子”问题专项治理,对问题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各地各部门以及医院、学校等行业系统在公务员招录、人才招聘引进、晋职晋级过程中均废除了“文凭”“帽子”等方面的限制性条件,逐步打破“唯名校”“唯学历”“唯身份”等限制,推动完善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市公安局全面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落户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政策。
问题2:教育评价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方方面面,为系统推动落实教育评价改革,常德在发挥部门和县市区学校主观能动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教育评价改革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涉及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等五类主体,必须放在社会系统中推动落实。
一是高位统筹。将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全市重点改革任务予以推动,先后3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常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清单》,将重点任务细化成六个方面共80条具体举措,明确责任主体、市级层面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建立每半年定期汇报工作制度,进一步压实党委政府、部门和学校责任。市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5个评价改革项目组,项目组均由分管班子成员牵头负责,加强统筹协调。
二是系统推进。深入落实省级试点任务,围绕五类评价主体,分类分批分层次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先后组织2次规章制度和文件清理工作,共修订、废止和宣布失效81项文件。及时收集掌握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进展情况,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共收集案例和论文240余篇,并积极向省教育厅推荐。同时,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有关政策精神和改革成效,推动全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教育评价改革的浓厚氛围。
三是强化考核。将教育评价改革纳入市政府对区县市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范围,占比20%;纳入对市直部门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建立协调联动、督查推动、通报发动、考核促动等工作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评估、考核、通报等工作,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推动全市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走深走实。
问题3:教育评价改革被喻为教育综合改革“关键一役”和“最硬一仗”。常德在推动这项改革过程中,当前还面临哪些困难?下一步将如何解决?
答:当前,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思想观念转变较难。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唯分数”评价思想观念上,一些地方“唯分数”现象依然存在,束缚了教育发展活力。不论是学校、社会、家长等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升学率、录取率评价学校,或给学校排名的现象。
二是评价体系基础较弱。我市在原有的初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上,主要是以智育结果评价为主,与其他先进地方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比如,上海2011年就着力实施《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核心指数,构建了包含品德行为、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学习动力、学业负担等指标的评价框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市各学段“五育”融通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基础还比较薄弱。
三是要素保障压力较大。教育综合评价改革能否落地、成效如何,资金及资源的保障是基础。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大。比如,智慧评价平台和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建设、第三方评价服务的购买以及课后服务的开展,都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校和社会资源的对接,则需要政府层面搭建平台,加大资源的供给。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具体要求,全面落实我市《重点任务清单》。
一是以更大力度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党委政府层面,制定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推动更好科学履职;学校层面,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层面,继续完善师德师风、教学业绩、工资绩效、评比激励等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潜心育人;学生层面,积极开展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互动性评价,增强综合素质;用人层面,不断完善人才选拔、管理、评价、激励等机制,让各类人才能够尽展其才、争相出彩。
二是以更大力度强化教育评价保障。对照我市《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部门和学校推进评价改革的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顶层规划、加强经费投入、加强项目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各类要素。
三是以更大力度营造教育评价氛围。深入开展督政、督学、评估监测,督促各地进一步更新教育评价理念,克服短视行为和功利倾向。进一步加大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引导广大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