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教提复〔2024〕56号A类
(此回复件公开)
常德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245号提案的回复
郭灵芝、朱婷婷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小学低年级教育评价改革有关问题的提案 》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我市中小学生教育评价依据
为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教育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目前我市实施的主要依据有2021年印发的《常德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通过构建德智体美劳大体系,充分发挥教育的有效功能,真正做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标可依”,实现了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贯通一体、实践协同一体的目标。
二、小学低年级教育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背景下,小学一、二年级不再开展纸笔考试。期末多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以主题项目式学习闯关活动形式展开,融入7个学科的学业展示。目的为:
1.实现平顺过渡。引导幼儿园学生顺利完成幼小过渡,缓解家长焦虑。一是担心孩子不适应小学生活;二是担心实施双减以来,低年级不考试,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担忧。
2.激发学习内驱力。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闯关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内驱力。
3.强化学习兴趣。基于低段儿童身心特点,从生理(模仿能力,参与兴致)、心理(融入度)等出发,开展互动性考核活动,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创新能力。闯关活动的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调动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展示。另一方面,从当前教育形势来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适合标准答案式的评价方式。
这些项目式学习都是基于学生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结果的评价。评价以鼓励、激发兴趣为主,尽可能让每个孩子特长得到充分展现。
三、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市直教育系统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补充方式,克服编制紧缺矛盾,多渠道吸纳人才。加大校园招聘力度,将硕士研究生、知名师范院校毕业生作为教育人才补充主力军。另外,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大力实施“三名四优”工程建设,构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成长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梯队明确、结构合理的名师队伍。并不断完善五级联动教师培训机制,积极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坊)、岗位大比武大练兵等方式,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完善评价标准。为确保中小学生评价数据的真实性,教育评价的几个维度应更加紧密地与基层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评价标准与实际操作脱节。市级层面制定更为明确、具体的评价标准,量化评价指标,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2.优化评价流程。向省厅积极建议出台全省统一的评价管理平台,一是简化评价程序。精简不必要的环节,提高评价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二是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增强过程性评价的比重,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三是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评价结果,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注重教师培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市已成功申报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地区。拟出台市直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以“双向聘任”、课时量达标、绩效分配为重点的市直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师从教热情和干事创业活力。深化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常德市教育局
2024年5月29日
签 发 人:胡祖国 联 系 人:龙家骅
联系单位:常德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772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