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建议提案

常德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247号提案的回复

2024-05-30 16:51 来源:常德市教育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提复〔202447A

                              (此回复件公开)

 

常德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247号提案的回复

 

黄伟、刘海军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管理中学生研学基地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研学基地基本情况

2018年,市教育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每两年进行一次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的评审。2019年、2021年、2023年先后认定了三批共56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含9个课程点)、9个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023年,常德市教育局印发了《常德市中小学校研学实践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学校要和基(营)地共同研究课程内容、实施方式、积极建构基(营)地和学校互动模式,以保障研学的实效性”,目前,市教育局已经收集了基地的情况简介、课程设置等,加强对基地的规范管理。

二、研学基地目前存在的困境

1.基地建设统筹不够。一是基地建设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以农庄、拓展中心等转型的基地,没有完全做好充分的供给准备,教育功能单一;二是同质化情况严重,大部分基地集中在团队建设、拓展训练、国防教育和农事体验等,基地特色和内涵挖掘不够;三是区域布局欠规划,有些县市区没有从教育功能上去整合有效资源,重“量”不重“质”,功能单一的小规模场地多,依托旅游资源,能为学生研学提供综合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少。

2.研学师资十分欠缺。研学导师作为研学的引导者,要求既熟悉旅游业务,又要掌握教育、青少年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目前,各基地的研学导师从导游转岗的人员居多,在组织研学课程时往往能力不足。

3.研学资源有待丰富。一是研学资源整合不到位。市内现有的研学基地较为松散,没有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有同质化、低端化发展的倾向。二是常德文化的融入欠缺。如,红色传承、非遗、传统手工业、善德文化、科技创新等特色文化资源未在研学教育中得以充分发扬利用,常德丝弦、汉剧、沙画、桃源木雕、澧县大鼓等门类丰富的常德文化课程稀缺,造成研学产品缺乏亮点特色,竞争力不强。三是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研学品牌未向外辐射,基地服务对象多为本土学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共常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加强部门联动。文旅部门要加强对研学基地服务标准和质量的管理;发改物价部门要加强对基地研学收费标准的规范管理;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研学基地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等。只有部门之间形成合力,才能促进研学基地提质,更好的为常德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服务。

2.进一步打造研学品牌。我局2023年已组织开展常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示范基地的评选,首批获评的有常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和桃花源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计划通过示范基地带头引领,指导各基地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实践活动精品课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研学实践精品路线,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求基地有稳定的教育教学队伍,专职教师数与单次接待学生平均数比例不低于1:50,专任教育教学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0%,每年参加专项培训。并通过设置荣誉教师岗、实践导师岗等,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企业师傅担任兼职指导教师。现在已有部分基地和常德本地高校签订了协议,在输送师资,进行培训方面提供有效的合作。

3.进一步加强监管。一方面加强行业监管。由我市几家校外教育基地牵头的“常德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协会”已经成立,制定了协会制度、章程等,协会参与制定行业行为规范,加强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加强行政监管。对现有基地情况在常德智慧教育云平台进行公示,增加研学服务的透明度。组织专门的教育督导,检查各地各校研学活动组织实施情况,并把此项督导列入教育专项督导范畴,常态化开展。督促各县市区全面履行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基地、营地的动态监管,做到平时定期检查,建立监管台账。探索建立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促进研学实践优质发展。

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常德市教育局

2024年5月15日

 

签 发 人:胡祖国                    联 系 人:龙家骅

联系单位:常德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7723029

 

归档时间: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