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教提复〔2024〕44号B类
(此回复件公开)
常德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264号提案的回复
李秘秘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将心理健康测试纳入中小学体检项目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目前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展全员普测。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湘办发〔2020〕12 号)和我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若干措施》(湘教发〔2023〕1 号)精神,早在201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实施时,就要求中小学施行“一生一册”心理档案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实践,2024年3月25日—27日,对常德市抽样的4个县24所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调研工作,发现各中小学均已落实“一生一册”心理档案的建设工作。
2.完善医教协同。市教育局、市卫健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社会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库,由市教育局和市卫健委联合认定并推介,进校园为学生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完善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诊治、转介流程。常德市三中、常德市二中等先后已与市康复医院签订协议,建立“医教协同共建单位”,打通了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绿色通道”。今年还联合心理健康专科医院市康复医院,选定了15个家庭教育专题,由医院的心理专家进社区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学校进行宣讲,目前正在推进中。
3.更新教育资源。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系统设计课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社团、拓展活动等途径,确保每生每学期接受10课时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每年“5・25”心理健康月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去年全市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近千场。自2023年起,市教育局积极探索网络资源,向教师及家长推广使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平台“心灵驿站”线上学习平台、家校共育网“向阳花”专版等。
4.指导家庭教育。在建设家长学校,用好家委会上下功夫,要求学校每年至少开展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每学期要对每名学生至少进行1次家访。学校还通过制作公益微课、举办公益沙龙、撰写每周一课等形式,积极向家长、教师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家长能够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学校协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今年还联合心理健康专科医院市康复医院,选定了15个家庭教育专题,由医院的心理专家进社区家长学校、学校家长学校进行宣讲,目前正在推进中。
二、无法统筹进入体检项目的原因
1.目前心理测评工具科学性不强,鱼目混珠,且存在数据安全隐患。青少年健康体检都是采用标准化工具,经过数据采集后均有科学规范的常模作为参考指标,如身高/体重比,视力等都有国家标准。而心理测评的工具不断在发展,心理测评结果还没有出台国家标准,对于没有相应科学标准的,而且个体差异较大的项目纳入常规青少年体检过程中是不合适的。另外,心理测试需要有家长知情同意和被试同意,如果强行纳入青少年健康体检项目中,若没有家长知情同意和学生知情同意,也违反了心理测评的伦理规范。由于心理测评数据和其他数据不一样,涉及个人隐私,大批量公开测评没有保护学生隐私,会引起数据安全问题。
2.市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资质不明,服务质量堪忧,政府采购存在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从2010年开始,国内心理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成爆发式增长,且服务内容以家长关心的痛点和要点为噱头,收费高,服务差,出现了众多社会乱象,国家于2018年开始停止由人社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并颁发的“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也就是由于这一乱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安宁及整个市场秩序。之后,国家层面没有出台关于心理健康社会服务机构的资质的相关建设标准和考核标准,也没有出台关于心理健康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的相关资格培训与考试的相关政策。在没有国家依据可以支撑的情况之下,由政府采购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存在较高的风险,现阶段不是合适的方式。现有部分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以心理问题的诊疗和高价的心理咨询服务为主,对学校师资培养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化开展的指导较少。机构通过承诺公益服务进入学校后,对学校师生进行心理测评,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再采取个别辅导和高价咨询的方式牟利,让心理健康教育沦为“问题导向”,不符合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五育并举”“心理健康促进”的教育方针。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在学校现有总编制内,原则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1000为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招聘教师时采用更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吸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我市就职。用转岗培训的方式,培训一批有情怀、有能力的教师,暂时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鼓励市、县、校建立教研联组,开展集体教研、集体培训、教学比武等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养,让他们具备发现、初步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
2.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学校必须以“标准化量表+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摸,建立重点个案心理档案,实施“一生一册”。设立班级(宿舍)心理委员,发挥同伴互助和预警作用。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进行监护和疏导,及时识别危机倾向的学生。学生身心健康出现新的特殊情况,要求家长必须主动、及时向学校报备。建立“危机防护分级预警制度”,学校对排摸发现的情况及时分级辅导,重点对象要协同家长共同制定和实施干预方案,发现严重心理危机要及时按规定转介专业医院。
3.形成协同育人氛围。加强家校协同,将新时代家访列入党建品牌建设,学校每学期与每位学生的家长直接沟通联系至少1次,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状态、学习情况,对于学生负面情绪及早发现、及时疏通,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专家库,有效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加强部门协同,对于特殊关注群体,主动向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资料,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关系和照护情况,并联合民政、妇联、团委等部门重点跟进。
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常德市教育局
2024年5月14日
签 发 人:胡祖国 联 系 人:龙家骅
联系单位:常德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772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