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巡礼丨常德经开区:让乡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国家级常德经开区坐落于常德市东南角,现有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10所,其中农村学校4所,占比达40%。近年来,常德经开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开创了新时代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提质改造,升级硬件优环境
辖区石门桥镇中学是全区唯一一所农村中学,有着60多年历史,2017年学校被列入常德市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选址在石门桥镇青龙岗村重建。新校区总投资1.1亿元,占地面积43.5亩,可容纳1080人就读。
新建成的石门桥镇中学各个教室安装了先进的智慧课堂系统,各种功能室设备齐全;学生宿舍楼温馨舒适,配有单独的洗漱间和卫生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新学期第一天,石门桥镇中学九年级学生鲍茞婧走进校园后,欣喜地说道:“能够在这么漂亮的学校读书,真是太幸福了!”
新建成的赵家桥小学2019年投入使用,辐射赵家桥片区5个行政村约1.2万人。踏入石门桥镇赵家桥小学校门,两排高大的银杏树和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园林景观让人眼前一亮,该校2021年被评为常德市绿色学校,同年被评为湖南省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石门桥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办公室和部分功能室安装有中央空调,高标准的学生宿舍楼能容纳200多名学生住宿,18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礼堂集演艺、运动、就餐等为一体,学校配有室外塑胶灯光运动场,建成了标准400米跑道。一所所功能齐备、环境优美的农村学校,就是一个个传播智慧的摇篮、陶冶情操的熔炉、强健体魄的乐园。
常德经开区的每所农村学校都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和最具特色的景观,这得益于常德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逐年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立足长远进行高标准建设等举措。
锻造队伍,扎根农村守初心
“我爱农村的孩子们,他们离不开我,我会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下去。”常德经开区康家吉小学副校长马燕2013年随丈夫从青海调来常德工作,此前她是西宁市一所城区小学的校长。在常德经开区工作了四年,她有机会回到城区学校,但她却放弃了。马燕说,农村学校更加需要经验丰富、有爱心的教师,所以她选择留下来。
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今非昔比,师资力量也必须与之匹配。常德经开区近年来狠抓城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尤其向薄弱的农村学校倾斜。一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其中一部分人选择扎根农村,把教育当作终身事业。
石门桥镇中心小学教师张菊红从教33年,一直担任班主任,面临退休的她最欣慰的就是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徒弟”。她带出的“徒弟”陈启晓、朱蒙莉在市、区教学比武中荣获一等奖。常德经开区所有学校长期保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优良传统。
常德经开区建立起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推门听课”、教学比武等活动促进教师共研共学。全区农村学校教师在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教学水平逐年稳步提升。
素质培养,春风化雨润童心
跟城区学校的孩子相比,农村学校的孩子普遍性格内向、不自信。农村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相较于城区的孩子,他们很少有机会得到兴趣爱好的培养。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关爱和多样的素质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
常德经开区长期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如何识别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班主任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沟通中的心理学”等课程进入培训体系。常德经开区农村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校级专题培训活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力、有效,为学生构筑温暖的心理港湾。
康家吉小学广泛寻求社会爱心团体的资助,募集到数千册书籍,在校门口设立“快乐读书吧”,在每个教室开辟“读书角”。在阅读中,孩子们的视野被打开,他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与人交流过程中语汇也丰富起来。
常德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秉持“开发不忘教育,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