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推介丨破群山之困 筑教育高地——石门县的“大教育”突围之路
在湘鄂边陲的群山环抱中,石门县作为集山区县、脱贫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于一体的特殊县域,用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教育成果打破外界对山区教育的固有认知:高考综合评估常年位居湖南省前列,校园足球队接二连三地捧回国家级赛事奖杯,4支专业手风琴乐团在全国大赛中斩获80余项奖项,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获中央媒体专题报道……“地偏‘志’不短,山高‘质’也高”,石门从质量文化、体艺融合、五育并举等方面发力,用实干精神写下山区县的“大教育”突围答卷。
质量文化:山区教育“逆袭密码”背后的系统构建
办教育,石门是舍得投入的。
石门县委、县政府将教育视为头号民生工程,近三年召开议教会议56次,教育投入占全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之比超过17%,为教育发展筑牢坚实后盾。
这对一个山区县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
石门教育发展有着绕不开的天然瓶颈:师资薄弱、城乡差距大……山区教育突围之路在哪里?
石门县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通过联点支教、数字赋能、激励保障三大举措,构建起破解困境的“组合拳”体系:县级领导、部门、乡镇街道“一把手”划分“教育责任田”,仅2024年就解决实际问题162个;建成“1+5”模式覆盖56所学校的9个教育集团,名师团队送教下乡,让乡村孩子也能听到省、部级优质课;设立财政预算保障的“教育质量奖”,涵盖“双减”、师德、办学质量等9大维度,以实实在在的奖励激发教育发展内驱动力。
质量是山区教育突围的核心引擎。
石门教育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外市教育工作者曾慕名前来石门一中“取经”,却感叹“学不会”。校长向言振每天在师生到校前就开始值勤督查,教师全员铆足劲抓教学,展现出对教育品质的执着追求。
从“县中崛起”到实现全域教育提质,石门将“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深植教育生态。石门县高中教育持续领跑全省县域,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再创新高,职业教育对口就业率达95%,成功破解山区教育发展困局。
体艺融合:从特色项目到全国标杆的跨越之路
4月28日,石门五小校园绿茵场上,一年一度的足球联赛激战正酣,球员们灵动盘带、精彩射门,展现出蓬勃朝气。
石门五小的足球少年曾让全国惊叹——这支由退伍军人教练谢波带领的山区球队,累计斩获11项省级以上冠军。以石门五小足球队真人事迹改编的儿童励志电影《踢出个未来》在全国公映。
从默默无闻到频登央媒,石门少年足球出圈的背后,凝聚了石门县委、县政府以教育之笔写好民生答卷的生动实践:投入7500万元新建26块标准化球场,引入专业俱乐部合作培养100名专兼职教练(其中中国足协认证教练达23名),并建立足球特长生升学通道,打消家长顾虑。
将教育“关键小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石门少年足球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石门县湘佳永兴学校分年级开设足球特长班,初中U13男子获第三届全国青超赛湖南省亚军。2024年,石门县承办全国足球小将精英邀请赛,“湖南校超”品牌从这里走向全国。目前,该县共有40所学校获评“全国足球特色校”,1.2万名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绿茵场上的拼搏故事,正继续书写。
“将文体活动作为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抓手。”《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的这一要求,石门在积极实践。
以手风琴教育为突破口,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美育“石门样本”。“拉琴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站在世界的舞台上。”石门县湘佳永兴学校四年级学生黄兆晴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孩子的心声。自2021年浙江大学幼教中心退休教授张曙亮义务支教以来,湘佳永兴学校构建“普及+特长”双轨模式,编写校本教材,组建4支专业乐团,在全国大赛中斩获80余项奖项。“手风琴打破了乡村美育的资源壁垒。”该校党总支书记高吉品介绍,学校通过“高校专家+公益导师+本土教师”协同机制,联动企业捐赠设备,带动6所乡村校推广手风琴教学。该校省教改重点项目《依托手风琴教学培养乡村孩子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获评省“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其经验全市推广,印证了“以琴育人”的深远价值。
在精心设计下,石门各校“燃动大课间”创新展示校园体育风采,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罗坪乡中心学校的土家九子鞭、石门一小的乒乓球操、石门二小民间体育快乐课间、石门三小的竹竿舞、闫家溶完小皮影戏等各具特色,“师生同练、一校一品”的模式,实现体育锻炼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所街乡中心学校构建“3+5+N”的赛事矩阵,通过班级海选、年级对抗、全乡总决三赛进阶,篮球、足球等五大项目贯穿始终,形成“班班建队伍,周周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课间运动常态。
“我们追求的是让孩子真正动起来的大课间,而非表演式活动。”石门县教育局体卫艺事务中心主任宋化冰介绍。
五育并举: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刻转型
五育并举育新人。石门县委、县政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担当,构建起全方位育人体系。
“老师,我今天又被同学夸了!”4月29日,在石门一小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里,10岁的张阳(化名)兴奋地指着墙上的“夸夸贴”分享喜悦。
面对留守儿童占比近70%的现实问题,石门县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首创“积极心育”模式,助力山区孩子向阳生长。全县构建起“1个工作室+100名种子教师”辐射全县村小的四级体系,开发100余堂校本课程;113所家长学校普及心理知识,4000名导师“一对一”帮扶困境学生;通过奥运冠军讲座、土家民俗活动、校园“夸夸墙”等文化浸润方式,唤醒山区孩子的自信力。罗坪乡完小将土家山歌融入大课间,太平镇中心学校以 “桩巴龙”孝文化滋养学生心灵。三年来,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下降40%。
“给山里孩子更多出彩的机会。”长期以来,石门各校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助力从“育分”到“育人”的深刻转型。一方阅读角、一块蔬菜地……身边随处可见的资源成为撬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支点。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三遍!”石门四小“图书漂流”活动中,五年级学生雷润对《草房子》爱不释手。该校创新“诗词过级”和“漂流书库”模式,自建4860册漂流书库,班级“微图书馆”藏书均超350本,通过晨读、路队读、睡前读“三读一课”制,保障学生阅读时间,生均年阅读量达20本;以过级证书、书香家庭评选等创新评价方式,让阅读成果可见。2025年4月23日,石门县启动“书香石门”全民阅读活动,石门四小作为代表展示成果。石门县教育局教育股副股长谢丽芳介绍,全县长期举办“我是最美阅读者”“家乡推介官”“诗词大赛”“课本剧展演”“读书征文”等赛事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所街乡水南渡完小4亩菜地成为师生的“开心农场”,有农耕经验的老教师和食堂工友担任劳技指导员,带领学生种植各类瓜果蔬菜,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劳动不是任务,而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所街乡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葛相刚说。
在石门,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都保留着农耕实践基地,城区学校如湘佳永兴学校则通过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科技进校园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开设科技类劳动教育课程。目前,该县已创建13个劳动教育基地,获评“湖南省劳动教育实验区”,让“耕读传家”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石门教育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以创新实践证明“山区教育同样可以卓越”。正如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辉所言:“地偏‘志’不短,山高‘质’也高。”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浪潮中,石门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书写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