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推介丨以生动实践答“时代之问”——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走笔
刊登于《科教新报》2023年9月27日头版头条
在下辖9个县市区、5个管理区,521万人口的常德,高中教育质量在全省表现得十分突出——每一个县市区都至少有一所优质高中,没有一个县市区出现“县中塌陷”现象。
近年来,常德市高度重视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与发展,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高考成绩各项指标稳居全省前列,呈现“百花齐放、优质发展、整体均衡”的发展格局。
常德市执着的探索和生动的实践,不仅为全省县中发展提供了范本,更回答了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
加大投入强“龙头”
学校要发展,首先需要一个优良的外部环境: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是“阳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是“土壤”、百姓尊师重教是“气候”。
为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向县城聚集,常德全市累计投入近30亿元,高标准迁建5所县一中,高质量整合9所农村高中。积极化解县域普通高中债务,将历史积压债务全部从学校剥离,累计化解县域普通高中债务8亿多元,让学校轻装上阵、安心办学。
教育事业优先谋划,教育环境优先改善,教育投入优先满足。以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临澧县一中为开端,近20年来,常德市各县(市、区)掀起了以省示范性高中建设为“龙头工程”的学校建设热潮,各地相继启动高中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全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
桃源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紧张,但早在2003年,县委、县政府就启动了桃源县一中新校区建设,选择在县城最好的地段,建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亩的新校区。如今置身校园,犹如走进了一个公园。2017年,县里又投入1亿多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体育馆。
新校区建设投入的2亿多元,虽然最初由学校自筹,但后来实现了债务剥离,由政府兜底,学校不欠一分钱外债,为学校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石门有个说法耐人寻味:“我们现在对教育投入1个亿,10年后,回报就是10个亿、100个亿。”当年这个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县,硬是靠着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办教育”的担当,让石门县一中真正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龙头”,也让更多石门学子走进了家门口的好学校,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澧县一中的校园面积从100多亩增加到330亩,校舍面积从6万平方米增加到14.7万平方米;如今的安乡县一中,占地面积218亩,除土地外总投资近2亿元,规模为75个高中教学班,在校学生4100人……
一连串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常德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全市县中“优质均衡、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已然形成。
规范招生划“红线”
早在2008年,常德市就针对高中办学普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观念性、体制性障碍,比如不按计划招生、买卖生源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设置“底线”,亮出“红线”,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坚决说“不”,有力地规范了办学行为,维护了教育秩序。
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搞“超级中学”,市直高中学校不到“县中”抢挖教师,“县中”不到初中学校抢挖教师,成为常德各学校不成文的一条规定。以省示范性高中常德市一中为例,除了每年60名“空军青少年航空实验班”学生来自全省6个市州外,该校生源均来自武陵区、常德经济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而常德市二中、市六中、市七中、芷兰实验学校、外国语学校等市直高中也是如此,招生范围均在城区,每年生源基数只有6000人左右。
2017年暑假,在鼎城区三级干部大会上,区委书记明确要求,任何人不许通过任何途径要求区一中录取任何一个线下的学生。生源规范,也给了高中办学真正意义上的减压、松绑。
十多年来,常德市坚持公办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政策,严肃查处违规招生行为,较好地控制学校“掐尖”冲动和学生“择校”倾向,为常德市高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常德也是省内最早推行属地招生政策的地级市,市直高中招生严格控制在城区范围内,2013年开始实行“指标到校”政策,桃源、汉寿、临澧3个县的一中指标生计划分别达90%、80%和70%。
2014年,经过反复研讨,桃源县实行“等级入围,指标到校,分校划线,分数定人”的招生办法。首先将桃源县一中招生计划的60%作为指标生实行分配,逐步完善至2022年分配指标达到90%,桃源县二中、县九中的分配指标也达到50%。
“中考招生办法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太大了。”郝坪中学校长王建斌说,从前该校生源流失严重,2011年郝坪乡小学毕业生60多人,升入本校初中的才22人,而2018年,70多名小学毕业后只外流几人,考入桃源县一中的有5人。
指标到校改革,从政策上把更多的省示范性高中学位留给农村,整体提升了初中生源质量,为常德高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源基础。同时,该项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影响高中办学质量,2017年,指标分配到校的第一届桃源县一中学生参加高考,各项指标稳居常德市第一。
特色发展亮“招牌”
在常德,市直高中和县域高中共同发展,省示范性高中和其他普通高中错位发展,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和谐发展,每一所高中都有其特色,构成了整体向上、全面发展、风格鲜明的生动画面。
作为一所基础较为薄弱的市区普通中学,常德市三中自2017年开始规划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开展“‘小科目’到‘大课程’——大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实践研究”。在2023年8月结束的全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比赛(重庆站)中,来自常德市三中的张梦婷、陈奇炜、赵湘斩获5金2铜,并取得了参加2023全国青少年游泳U系列总决赛的资格。
久久为功,当年的“小科目”体育教学俨然成为大体育教育教学课程,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常德市三中也已然成为常德市颇具影响力的学校体育教学发展鲜活案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汉寿县二中则有着自己主打的三大特色品牌:现代教育技术特色、艺体特色、校园文化特色。
高一新生入学后,年级部牵头组织本年级学生进行音体美等学习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意向,成立各类兴趣小组,抽出专门时间,指定专任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和个人能力。
与此同时,该校每年上学期的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分年级举办的班级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拔河比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现了蓬勃昂扬的精神风貌,培养了班级荣誉感,有效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
正是学生自身强烈的成人成才欲望,与学校“因材施教,因人施策”的订单式培养机制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促进了艺体专业生的全面发展,激励了汉寿县二中师生排除万难,砥砺前行,创造了“低进高出”的教育奇迹。
2014年以来,桃源县九中吹响了创建省级特色学校的号角。艺体活动经常化、普及化、多样化,特色优势项目凸显,艺体教育成果丰硕。2014年和2016年,学校代表队两次荣获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甲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创造了桃源县参加常德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历史最佳成绩。
“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从20年前的先行先试,到20年后形成大面积高质量的‘常德现象’,为湖南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提供了宝贵启示。”省教育厅厅长夏智伦说。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