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留住“小朋友”,才能留住“大朋友”|湖南教育“市县样本”①
改革创新是一把“万能钥匙”,但这把“万能钥匙”并不会凭空出现,需要催生它的土壤。无疑,教育是培育改革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土壤。
即日起,红网“观潮的螃蟹”联合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湖南教育》编辑部,推出“湖南教育‘市县样本’”系列观察,推介地方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期让湖南这块“土壤”更具生机和活力。
除了常德米粉,常德桃花源,常德教育同样声名远扬。
进入21世纪,教育的“县中塌陷”现象广受关注,但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却“逆势”崛起,生源基数虽在全省排名第9,但高考成绩却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不同于有的地方一家独大的格局,常德高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高、均衡度高,没有一个县(市、区)出现“县中塌陷”现象,也看不到一所“超级中学”,每一所学校都展现各自的办学育人价值。
▲常德航拍图。(图源:常德市文旅广体局)
常德市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从二十年前的先行先试,到二十年后形成大面积高质量的“常德现象”,为湖南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在观潮君看来,跳出教育看教育,常德的教育经验还打破了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留住了“小朋友”,才能留住“大朋友”,优质教育成为助力当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重普惠,高原比高峰更高
常德,下辖9个县(市、区)、5个管理区。
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大城市“虹吸效应”等因素影响,常德的高中教育曾经同样面临“塌陷”的风险。
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常德高中教育在全省中游徘徊。不少高中学校的发展一度跌入低谷。
得益于常德对高中教育的全面规划、整体布局和理性定位,把办好高中教育作为市县两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标志性、系统性、基础性、接力性工作,这一困境才得以扭转。
2017年12月6日,时任桃源县委书记、现任常德市副市长周代惠到桃源任职的第一天,时任桃源县一中校长燕立国就火急火燎地赶到他的办公室,请他为学校教师招聘排忧解难。
“当时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气氛有点尴尬,好在周书记理解学校难处,当即就给常德市人社局领导打电话,商请市里就县一中教师的招聘工作予以特殊支持。”燕立国说。
在市人社局支持下,当天下午,桃源县相关部门就召开会议,现场为学校开通20名紧缺教师的招聘绿色通道。
今天,桃源县一中校园绿树掩映,环境优雅,真正成了老百姓眼里的“好学校”。
针对普通高中办学普遍存在的无序招生、抢挖优秀师资、补课多、考试多、学生睡眠少、锻炼少等问题,常德市早认识、早谋划、早行动,在2008年就制订了一系列政策,设置“底线”,亮出“红线”。
▲桃源一中。
十多年来,常德普通高中可谓已群星闪耀。以桃源县一中、石门县一中、澧县一中、常德市一中、常德芷兰实验学校等为代表的优质高中名闻遐迩,常德普通高中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在常德看来,“高原”比“高峰”更高。没有“超级中学”,而是推动全市高中共同发展、整体发展、均衡发展,不落下一个县、一个市、一个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县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常德市鼎城区阳明高中文艺汇演现场。(图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9年以来,常德市普通高中无论是软指标还是硬指标,都持续稳定地居于全省前列。常德市各校普遍不设重点班、实验班,高中三个年级均按成绩和性别平行分班,科任教师按职称、年龄、性别和综合素质均衡搭配,让全体师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在抓高考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在常德的教育理念里,不唯分数和升学,抓“尖子”更抓“全体”。这,或许这正是常德与众不同的地方。桃源县一中有著名的“三不”:一不加班加点,二不乱印资料,三不搞题海战术。澧县一中艺体课程从来都是开满开足。常德市六中甚至释放了一枚“重磅炸弹”:全校取消晚自习,周末不补课。当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的效率又何愁不能提升呢?桃源县一中的教育理念就非常典型,他们把后25%作为主攻方向。比起优等生,后进生的待遇更加“高人一等”,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这四个优先权。为了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关心“后进生”,学校还有一个“后25%”的评价体系,即以班级后25%的学生综合表现作为评价标准,考核一个班级的管理水平。不搞题海战术,不单抓“尖子”学生,不唯分数和升学,跳出教育办教育,或许才是常德成功的关键。
重视教育,一茬接着一茬干
好教师不愿来,来了留不住。这许多县中高中的“通病”。
2020年至2022年,常德市共有114名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流失到外地或其他系统。但就是在这样“失血”背景下,常德却诞生了一个奇迹:10多年来,该市始终保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稳定。如何“造血”成功?常德贡献了三个“锦囊”:一是机制强校,二是专家治校,三是人才兴校。2018年,常德推进了一项很关键的改革: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此项改革在常德市六中试点。
▲常德市六中校区。(图源:常德市第六中学微信公众号)
常德市六中新的党委班子深入剖析了学校由辉煌进入困境的核心原因:在市六中传统管理模式中,党委会形同虚设,决策过分依赖校长个人能力,导致重大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办学方向容易走偏,且难以纠偏纠错。因此,市六中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构建现代化的学校治理体系,推出了党建+德育创新、党建+教学改革、党建+学科强基等五大模式。短短几年,市六中就实现了“低谷反弹”。且该校的模式已推广到更多的市直普通高中。当然,一所好学校,不仅要培养好学生,更要培养好老师。常德推出“人才兴校”理念。常德各地高度重视人才引进。近三年,常德各县中根据教学需要,自主招聘教师1201人,储备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石门一中举行“消防进校园”演练活动。
最大的保障,来自于当地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桃源县一中原校长燕立国说,从魏立刚、郑弟祥、龚德汉,后来到周代惠等,六任桃源县委书记都非常重视学校发展。而在临澧县,县一中在常德市最早完成校园整体搬迁。早在2002年,时任县委书记吴友云带领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顶住财政压力,县财政投入近2亿元,建成了全市校园面积最大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此后,历届临澧县委县政府继续支持县一中建设,同时县财政省吃俭用偿还搬迁费用。后来,黄清宇、陈章杰任县委书记,才接续还清了县一中的建设债务。“20年,学校经历了三任校长,可澧县县委、县政府对县一中的重视没有变,对学校的关心与支持没有变。”澧县一中党委书记、校长曾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地党委政府一茬接着一茬干,是常德教育质量保持稳定的重要因素。
用优质教育打破“马太效应”
深入分析常德高中的高质量发展,与良好的教育生态息息相关。
常德的高中教育生态特征鲜明:一是规范,二是和谐,三是可持续发展。
▲常德市澧县二中校园。(图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好生态是怎么形成的?这跟常德注重理顺教育“左与右”“上与下”“内与外”三大关系分不开。“左与右”,就是学校与学校,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关系。桃源县一中无疑是桃源县高中教育的“龙头老大”,但该校不是垄断,而是引领。在县教育局安排下,桃源县一中领导和骨干到全县乡镇初中学校、中心校六个片区,宣讲先进办学经验。由此,桃源县一中经验开始在每所学校生根发芽。
▲常德市桃源二中学生在探讨题目。(图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上与下”,就是高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关系,不只抓3年,而是12年。从全省来看,论人口数量,常德不是最多的;论师资,常德不一定是最好的;论生源,常德生源基数也不大,招生范围只限于属地。2022年,常德初中毕业生人数为48401人,排名全省第9位。显然,常德高中教育的质量,并不是靠“掐尖”得来的。这背后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抓全程”。义务教育的质量高,高中教育的基础才扎实,义务教育质量尤其是中考的水平与高考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内与外”的关系就是学校与党政、部门、社会的关系。教育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早在2002年,常德就在全国率先设立“9·8助教日”,确定每年9月8日为常德的全民助教日。事实证明,教育事业发展,不能只靠教育部门“独奏”,而是需要党政领导重教、各部门支教、人民群众尊教,形成尊师重教的“交响乐”。
▲常德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联合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在常德市第十七中学对15名品学兼优的同学进行捐资助学。
“常德现象”带来了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视野来观察。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城市的“虹吸”就是如此,优质生源流向教育资源更好的大城市,优质人才同样也流向就业岗位更优的大城市。而常德通过优质教育,在留住“小朋友”的同时,也就留住了“大朋友”。留住了人才,也就留住了地方发展的最大资本。常德虽然地处湘西北,但多年来经济实力除长沙外在省内居于第一方阵。某种程度上来说,常德正是以优质的教育打破了“马太效应”,为当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或许才是“常德现象”更深层次的内涵。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