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教提复〔2024〕46号A类
(此回复件公开)
常德市教育局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277号提案的回复
陈勇任、唐翠珍、涂习平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规范学校心理工作的提案》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前期所做的工作
1.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我市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实行“全员心育理念培训+骨干教师技能培训+兼职教师转岗培训”的分层提升培训体系。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心育理念培训,在相关培训课程中设置4课时内容。对班主任进行心育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育集团、学校单独组班,每学年不少于20课时。对区域内骨干教师实施技能培训,每学年不少于60学时。为解决心理健康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创新使用转岗教师培训的方式,为兼职教师建立心育知识体系。转岗培训工作由市心指委负责落实,分理论培训、实操培训、线上培训和认证考核四个阶段完成。2022年参加转岗培训的60名教师如今有52人在从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今年下半年又计划对50名教师进行转岗培训。
2.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系统设计课程,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社团、拓展活动等途径,确保每生每学期接受10课时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每年“5・25”心理健康月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去年全市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近千场。自2023年起,市教育局积极探索网络资源,向教师及家长推广使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平台“心灵驿站”线上学习平台、家校共育网“向阳花”专版等。
3.推进医教协同。每期初,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入学普查,规范建立“一生一册”心理成长档案,加强对新生群体心理适应帮扶和特殊节点的危机排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治疗向预防转变。市教育局、市卫健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社会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库,由市教育局和市卫健委联合认定并推介,进校园为学生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所在区域中小学提供医疗帮助,完善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诊治、转介流程。常德市三中、常德市二中等先后已与市康复医院签订协议,建立“医教协同共建单位”,打通了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绿色通道”。
4.强化部门联动。联合卫健、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以少年宫、“知心屋”、妇女儿童中心、科技馆等为依托,免费开展各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活动;组建“爱心妈妈”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团队,帮扶“困境儿童。依托市康复医院常德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以“心身健康,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2023年共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校园讲座32堂,涵盖所有区县市。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一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大多身兼数职,教学任务大。二是兼职教师不专业,不具备专业资质,由于兼职老师承担其他任务不能坚守在心理咨询室,也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三是编制有限,心理健康教师的招聘数量是所有学科中最少的。再加上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很难招聘到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2.心理辅导效能不高。心理咨询室面对的主体是学生,为了能使学生放松心态,对于心理咨询室的面积、位置、资源配置等有着较高的要求。近几年,各学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由于资金、场地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功能单元完全的专业心理咨询室不多,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安排欠合理,使用率并不高。
3.各方资源整合不足。对高危学生、重点学生的筛查、处理需要家庭、学校、医院、社区、派出所等多方力量协作,对于部分明确诊断高危、重点学生的处理机制还不健全,存在漏洞,部分家长不配合学校开展工作,认为自家孩子不是心理问题,不愿意带孩子做专业治疗。新媒体的产生也容易导致社会影响大,出现极端事件发抖音,拍视频等,没有调查取证就胡乱发声,怪罪学校、教育部门,制造不良舆论。
4.特殊群体关爱不够。在我市,现有困境儿童9693 名、留守儿童54717名(数据持续更新中)。他们主要生活在我市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监护缺失和教育、生活、资源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和支持,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若不及时干预,会造成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甚至危害社会。而在市县城区近年来火爆的某些密室脱逃、剧本杀,一些经营者在故事中掺杂灵异、恐怖、血腥、暴力、人格分裂等不健康元素,也容易导致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配齐配足师资。保障在学校现有总编制内,原则上按师生比不低于1:1000为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招聘教师时采用更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吸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我市就职。二是加强师资培训。用转岗培训的方式,培训一批有情怀、有能力的教师,暂时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鼓励市、县、校建立教研联组,开展集体教研、集体培训、教学比武等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素养,让他们具备发现、初步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
2.加强阵地建设。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导,达到心理辅导室的总面积不能少于45㎡,功能分区包括团体活动室、个别接待室、办公接待区。建立心理咨询管理制度,明确开放细则、咨询记录保管等各项事宜,让心理咨询室能够“用到实处”。对于规模小、不具备场所条件,无法达到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的学校,可适当调整办公区域布局,初步建设心理咨询室。
3.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今年下发的《常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方案》要求,一校一课,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社团、拓展活动、主题月(周)等途径,确保每生每学期接受10课时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其中1课时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团队会。落实生均10元的心理健康专项工作经费,用以保障学校心育活动的开展。
4.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对身心特殊情况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家校共同商定干预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心理辅导以及相关治疗。推进市、县市区两级教育部门和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医教合作,建立重点个案转介的“绿色通道”。我局正在和康复医院对接,拟签订合作协议,市直学校整体和康复医院签约,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健康全员普测、心理健康个体咨询、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心育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加大专业力量的支持。
5.形成协同育人氛围。加强家校社协同,围绕构建“党建引领,全员参与,创新形式,覆盖所有家庭,关注特殊群体”新时代家访格局的目标,将新时代家访列入党建品牌建设,学校每学期与每位学生的家长直接沟通联系至少1次,与家长进行深入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状态、学习情况,对于学生负面情绪及早发现、及时疏通,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专家库,有效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对于特殊关注群体,要主动向村(社区)居民委员会了解掌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资料,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关系和照护情况,重点跟进。我们真诚的希望,那些真正具有教育情怀、热心教育事业的各类人士以及正规社会组织机构加入到为青少年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志愿服务的团队中来。
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常德市教育局
2024年5月13日
签 发 人:胡祖国 联 系 人:龙家骅
联系单位:常德市教育局 联系电话:7723029